成语有关秋的成语

有关秋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秋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冰壶秋月冰壶:盛水的玉壶;比喻洁白;秋月:中秋的月亮;比喻皎洁。心如冰清;和明月一样洁净。宋 苏轼《赠潘谷》诗:“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
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已经来临。比喻由细微的迹象可以预料出事物的发展趋向。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山川》:“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秋高气和形容秋空高朗、天气晴和。清 曾朴《孽海花》第十九回:“却说小燕便服轻车,叫车夫径到城南保安寺街而来,那时秋高气和,尘软蹄轻,不一会已到了门口,把车停在门前两棵大榆树荫下。”
秋水伊人指思念中的那个人。《诗经 秦风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黑不溜秋形容黑得很难看。梁实秋《喝茶》:“普洱茶,漆黑一团,据说也有绿色者,泡烹出来黑不溜秋,粤人喜之。”
老气横秋老气:老年的气概;横秋:横亘秋空。形容神态老练严肃。也形容为人死板;缺乏朝气。南朝 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风情张日,霜气横秋。”
秋高气爽形容秋季天空晴朗;气候凉爽宜人。唐 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暗风吹乱蛩悲咽。”
霜气横秋霜:秋霜。气:志气。比喻志气凛然,像秋霜一样严峻。
秋收冬藏秋季为农作物收获季节,冬季则贮藏果实以待一年之需要。比喻一年的农事。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叶落知秋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天童华禅师法嗣》:“动弦别曲,叶落知秋,举一明三。”
秋毫无犯秋毫:动物秋后新换的绒毛。比喻十分纤细之物。形容军纪严明;对百姓无丝毫侵犯;也形容为人清正廉洁。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千秋大业长久的、伟大的功业或事业。欧阳山《苦斗》:“可是如今谋虑万利进出口公司的千秋大业,谋虑东昌行目前对于东洋货物该采取什么方针这些大事,已经招架不来。”
春夏秋冬指四季或一年。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8回:“只见绿一团,红一簇,也不分春夏秋冬,万卉千花,尽皆铺缀。”
秋风扫叶比喻威力大、气势猛。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九卷:“[程万里]每日间见元兵所过,残灭如秋风扫叶,心中暗暗悲痛,正是: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
落叶知秋一看到落到地上的黄叶;就知道秋天来临了。比喻通过某一迹象;便可预测形势的发展变化。宋 唐庚《文录》:“仙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叶落归秋树叶在秋天飘落。比喻事物有一定归宿。元·贯云石《斗鹌鹑·佳偶》曲:“美眷爱,俏伴侣。叶落归秋,花生满路。”
各有千秋每个人都有可以流传久远的特长。比喻各有所长;各有优点。千秋:千年;指流传久远。老舍《四世同堂》:“你们祁家弟兄是各有千秋!”
平分秋色秋色:秋天景色。把秋天的景色平均分配;昼夜各得一半;多指中秋或秋分这一天;后指平均分享财物声誉等。唐 韩愈《昌黎集 卷二 合江亭》诗:“穷秋感平分,新月怜半破。”
春去秋来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明 刘基《大堤曲》:“春去秋来年复年,生歌死哭长相守。”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南唐 李煜《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春秋鼎盛春秋:年龄。人年龄正处在旺盛、强壮之际。旧时比喻人正当壮年;精力充沛。汉 贾谊《新书 宗首》:“天子春秋鼎盛,行仪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若比,况莫大诸侯权势十此者乎?”
秋去冬来秋天过去,冬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刘玉民《骚动之秋》第七章:“秋去冬来,新年一过春节眨眼就到。”
一日三秋一天不见面;就像过了三年。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思念殷切。南朝 梁 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路迩人遐,音尘寂绝,一日三秋,不足为喻。”
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宋 俞文豹《吹剑录》:“盖纯用《春秋》笔法也。”
望穿秋水把眼睛都望穿了。形容盼望的程度。秋水:比喻人的眼睛像秋水一样晶莹。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你若不去啊,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多事之秋秋:年岁;时期。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多指国家或政局等较大范围的政治局势不安定;事端多起的时期。唐 崔致远《前宣州当涂县令王翱摄杨子县令》:“况逢多事之秋,而乃有令患风。”
明察秋毫明:明晰;察:看;观察;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事物、现象。目光犀利;能敏锐地看清极细小微末的东西。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不受欺蒙。战国 邹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秋风落叶秋风扫尽了落叶。比喻一扫而光,不复存在。宋·洪迈《夷坚志·齐先生》:“人言秋风落叶,此真是也。”
暗送秋波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美女的眼睛。原指美女暗中以眉目传情;后形容暗中以眉目传情;也泛指暗中示意;暗通信息;献眉讨好。宋 苏轼《百步洪》诗之二:“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明 冯梦龙《挂枝儿 私窥》:“眉儿来,眼儿去,暗送秋波。”
秋毫之末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末:末梢;尖端。比喻十分细微的东西。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而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春华秋实华:古同“花”。春天盛开的花;秋天结的果。比喻文采和德行。有时也比喻学问和品德修养之间的关系。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邢颙传》:“(君侯)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唐 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春露秋霜比喻恩泽与威严。也用在怀念先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眚灾肆赦,则文有春露之滋;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
疾风扫秋叶比喻力量强大、行动迅速,象暴风扫除落叶一样。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晋孝武帝太元七年》:“以吾出晋,校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
秋风扫落叶比喻强大的力量扫荡腐朽弱小者;也比喻扫除净尽。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辛毗传》:“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皮里春秋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晋书 褚裒传》:“曰:‘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危急存亡之秋危险至极的紧急关头。
春生秋杀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唐 白居易《贺杀贼表》:“伏惟文武孝德皇帝陛下:君临八表,子育群生,合天覆地载之德,顺春生秋杀之令。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天不见,就好象过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诗经 王风 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秋扇见捐见:被;捐:弃。秋凉以后,扇子就被抛在一边不用了。旧时比喻妇女遭丈夫遗弃。汉 班婕妤《怨歌行》诗:“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月明,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春蛇秋蚓见“春蚓秋蛇”。明·宋濂《<史书会要>序》:“近世以来,徇末而忘本,濡毫行墨,春蛇秋蚓之连翩。”
月旦春秋比喻评论人物的好坏。《后汉书·许劭传》:“初,劭与靖(劭从兄)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秋后算帐指秋收以后结清欠帐。比喻等待时机进行报复。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怕就怕秋后算帐,本来挺明白的事最后也不明白了。”
独有千秋独具流传久远的价值;具有独特的专长或优点,可以流传千古。清·张履《学箴示诸生》:“何穷何通?何得何丧?独有千秋,斯志必抗。”
琨玉秋霜比喻坚贞劲烈的品质。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孔融传论》:“懔懔焉,皓皓焉,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可也。”
社燕秋鸿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鸟,但在同一季节里飞的方向不同。比喻刚见面又离别。
万古千秋形容延续的时间极久。唐 周朴《望中怀古》:“齐心楼上望浮云,万古千秋空姓名。”
洞察秋毫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鸟兽秋天身上新生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事物。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秋风团扇秋风起后,扇子就用不到了。旧时比喻不再受男子宠爱的女子。清 洪昇《长生殿 献发》:“秋风团扇原吾分,多谢连枝特过存。”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春来秋去秋天过去,春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清腔类·山坡羊》:“春来秋去泉东泻,芳颜不似前潇洒。”
千秋万代千秋:千年。一千年;一万代。世世代代;指很多很多的年代。唐 刘长卿《哭陈歙州》:“千秋万古葬平原,素业清风及子孙。”
百岁千秋一百年,一千载。形容岁月漫长,历时很久。明 康海《王兰卿》第三折:“便活到百岁千秋索一死,则不如另寻个身计。”
华屋秋墟壮丽的建筑化为土丘。比喻兴亡盛衰的迅速。三国·魏·曹植《箜篌引》:“生在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人活一生,草只有一个秋天。形容生命短暂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人生一世,草生一秋,我们只管打鱼营生,学得他们过一日也好!”
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晋·杨泉《物理论》:“夫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舌而已。”
秋风纨扇秋日凉风至,扇子遂弃置不用。常以比喻女子色衰失宠。清 李渔《意中缘 先订》:“万一结褵之后,见美而迁,使奴家有秋风纨扇之悲,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