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ōngdào

中道


拼音zhōng dào
注音ㄓㄨㄥ ㄉㄠˋ

中道

词语解释

中道[ zhōng dào ]

⒈  半路;中途。

中道而返。
中道还兄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若中道而归。——《后汉书·列女传》

halfway;

⒉  中庸之道。

mean;

⒊  佛教:指一种特定的德操和哲理,据认为,人持有它就可以不至于趋向自满和自苦的两个极端而从速彻悟。

Madhyma-pratipada;

引证解释

⒈  半途;中途。

《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唐 孟郊 《审交》诗:“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
元 范子安 《竹叶舟》第二折:“中道迷踪何处问。”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復次为 伊兰、埃及,皆中道废弛,有如断綆,灿烂於古,萧瑟於今。”

⒉  道路的中央;路上。

《礼记·曲礼上》:“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郑玄 注:“道有左右。”
孔颖达 疏:“男女各路,路各有中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李绅 ﹞镇 宣武,有士人遇于中道,不避,乃为前騶所拘。”
清 邹弢 《三借庐笔谈·寻夫》:“香港 市上来一妇,年三十餘;擕一女,仅九龄,流离中道,菜色可怜。”

⒊  中正之道。

《孟子·尽心下》:“孔子 岂不欲中道哉?”
赵岐 注:“中正之大道也。”
唐 柳宗元 《时令论下》:“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于后。”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一章:“平康正直就是所谓中道。”

⒋  犹言折中。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电谕不能不遵,洋人也不能乱杀,中道而行,取一个巧,便是派出一队兵士,驻扎在教堂周围。”

⒌  黄道。

《史记·天官书》:“月行中道,安寧和平。”
《汉书·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

⒍  佛家语。大乘诸宗谓无差别、无偏倚的至理。即离开空、有或断、常等二边的实相。

《中论·观四谛品》:“众因缘生法,我説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唐 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者,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
宋 梅尧臣 《送梵才吉上人归天台》诗:“盖欲守中道,焉能力损裁。”

⒎  合乎道义。

《礼记·中庸》:“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孔颖达 疏:“从容閒暇而自中乎道。”
《汉书·董仲舒传》:“万民皆安仁乐谊,各得其宜,动作应礼,从容中道。”
明 杨慎 《丹铅总录·人品·尹和靖对宋高宗》:“儒者对君之言,从容中道若此,所养可知矣!”

国语辞典

中道[ zhōng dào ]

⒈  道路的中央。

《礼记·曲礼上》:「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⒉  中正的大道。

《孟子·尽心下》:「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獧乎!」
唐·柳宗元〈时令论下〉:「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

⒊  半路、中途。

《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徂。」
唐·孟郊〈审交〉诗:「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

⒋  中年。

《三国演义·第五四回》:「人若无妻,如屋无梁,岂可中道而废人伦!」

⒌  佛教用语:(1)​ 不落入苦行和纵欲两种极端的修行方法。也就是八正道。(2)​ 对现象的观察不落入实有或虚无 两种思想的极端。

《中阿含经·卷五六》:「五比丘!舍此两边,有取中道。」
《中论·卷四》:「离有无两边,故名为中道。」

德语Nakamichi (Sprachw)​

法语Voie moyenne

分字解释


※ "中道"的意思解释、中道是什么意思由奇书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曾国藩

2.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3.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4.习与智长,故切而不愧;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

5.丈夫志气直如铁,无曲心中道自真。《诗三百三首》比喻男子汉的志气要坚定正直,心怀坦荡无私,这样就懂得人生的真谛了。寒山

6.高仕图跋语中道出馈赠及此画的来龙去脉;仕女图为上海朵云轩旧藏。

7.丈夫志气直如铁,无曲心中道自真。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比喻男子汉的志气要坚定正直,心怀坦荡无私,这样就懂得人生的真谛了。

8.倘若心怀畏葸,迟疑不决,未免半途而废,中道夭折,负汝年华青春,亦负吾曩日所托。

9.也许是缘自王室与贵族的某些治政动向,也许是因为亡汉西走三教中道儒入西荒,也许是为了消弭九国遗留的影响……

10.丈夫志气直如铁,无曲心中道自真。《诗三百三首》比喻男子汉的志气要坚定正直,心怀坦荡无私,这样就懂得人生的真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