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í

意识


拼音yì shí
注音一ˋ ㄕˊ

繁体意識
词性名词 动词


意识

词语解释

意识[ yì shi ]

⒈  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consciousness;

⒉  觉察;发现。

她不高兴啦,我并没意识到。

be conscious of; awake to; realize;

引证解释

⒈  识见。

汉 王充 《论衡·实知》:“众人阔略,寡所意识,见贤圣之名物,则谓之神。”
《北齐书·文宣帝纪》:“高祖 尝试观诸子意识,各使治乱丝,帝独抽刀斩之,曰:‘乱者须斩。’ 高祖 是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此怪大佳,其意识在綺罗人上。”

⒉  指先入之见。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二:“子之所陈,心存意识,或欲周知,何从皆得?”

⒊  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柳青 《铜墙铁壁》第二章:“我那阵农民意识太重,总想回家安贴一下老娘。”
韩北屏 《非洲夜会·酋长的故事》:“大多数的酋长总有一定的民族主义意识,特别是那些偏僻的边远的地方。”

⒋  觉察;感觉。

阿英 《夜》:“她意识着这一定又是敌人在扫射自己的同志。”
茅盾 《喜剧》一:“连同乡会也是委员制了么?他这才更明晰地意识到世界确是换了一个样子了。”

⒌  谓自觉抱有某种目的。

冰心 《超人》:“随手拿起一本书来,无意识的看着。”
丁玲 《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之一)》五:“不过他咽住了,他怕 子彬 多心,以为他是有意识讥讽他。”

⒍  佛教语。佛教六识之一,即由意根所起之识,亦称法识。

南朝 梁武帝 《浄业赋序》:“除此二障,意识稍明,内外经书,读便解悟。”
章炳麟 《国故论衡·辨性上》:“意根之动,谓之意识。”

国语辞典

意识[ yì shì ]

⒈  泛指一切精神活动。如知觉、记忆、想像等皆属之。

⒉  觉察、警悟。

如:「他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⒊  佛教用语。对一切现象能产生分别作用的心。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意识相应散慧,名为计度分别。」

分字解释


※ "意识"的意思解释、意识是什么意思由奇书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必须对顾客讲诚信,对顾客负责,这就要求保质保量,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无论工期多么紧张,无论施工环境多么恶劣,质量意识放首位,责任重于泰山。

2.一向自诩博学多才、温文儒雅的他被重重打击了,忍不住骂了一声,彻底失去了意识。

3.吴迪习武多年,嗅觉、意识、感知非常人所及,他耳后生风、脑后生眼,不用回头就知道这背后有人,他不慌不忙向着旁边一侧身,顺势用了个“神龙摆尾”。

4.他意识到要出事了,马上带着十几个工人扛着锄头,钢钎等工具,急急忙忙地向五号岩洞走去,每个人的头上都戴着电瓶灯,进洞一看,果然发现了塌方。

5.写文章本来是为自己,但他同时要一个看的对手,这就不能完全与人无关系,盖写文章即是不甘寂寞,无论怎样写得难懂意识里也总期待有第二人读,不过对于他没有过大的要求,即不必要他来做喽啰而已。

6.当人们潜意识里将他们各自的社会里的常规信念和思想内化成他们自身的经验时,就在这个过程里,他们逃避进行真正的自由的思考,因为思考会让人产生焦虑。

7.有意识到,这种“铁肺”会伴随自己一生。米德尔顿2006年接受采访回忆当时情形说,当自己问医。

8., 意识本质问题涌现出了一些新学说,意识研究取得了新成就。

9., 一个人所忍受的痛苦,若具备明确的特质,他就无权抱怨:他毕竟还有事可做。大痛大苦的人从不会倦闷:病痛占据着他们,就如同悔恨滋养着罪人一般。任何一种强烈的苦痛都会引出一种虚假的充实感,给意识提供一种可怕的现实,叫意识无从规避。萧沆

10., 它会为你包扎心理和身体的创伤,对你受恐惧折磨的意识宣告自由,完全将你从穷困、失败、悲惨、欠缺和挫折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