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身吞炭的成语故事


漆身吞炭

拼音qī shēn tūn tàn

基本解释漆身:身上涂漆为癞;吞炭: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史记·刺客列传》:“漆身为厉(癞),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漆身吞炭的典故

春秋末期,晋国内乱,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家将豫让发誓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把他放了。第二次他把全身漆成癞子,然后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漆身吞炭)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支支吾吾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我既这等苦苦相问,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怎么问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
犬马恋主 三国·魏·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踊跃之怀,瞻望反侧,不胜犬马恋主之情。”南朝·宋·鲍照《从临海王上荆初发新渚》诗:“狐涂怀窟志,犬马恋主情。”
普天同庆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皇子诞育,普天同庆,臣无勋焉,百猥颁厚赉。”
众喣山动 明 李东阳《余肃敏公传》:“役未及兴,而众喣山动。”
遁世离俗 《楚辞·九章·悲回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汉·王逸注:“申徒狄也,遇暗君遁世离俗,自拥石赴河,故言抗迹也。”
敏而好学 《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止沸益薪 明·李贽《为黄安二上人书》之三:“对高洁人谈高洁,已为止沸益薪,况高洁十倍哉!”
抛砖引玉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坠子。’”
下临无地 唐·王勃《滕王阁序》:“飞阁流丹,下临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