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魁祸首的成语故事


罪魁祸首

拼音zuì kuí huò shǒu

基本解释作恶犯罪的头子(魁、首:头目)。指坏事的根子。

出处明 郑若庸《玉玦记 索命》:“虽是虔婆杀我,娟奴是祸首罪魁,追了他去。”


暂未找到成语罪魁祸首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罪魁祸首)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引物连类 唐·韩愈《送权秀才序》“权生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辞引物连类,穷情尽变。”宋·苏轼《〈居士集〉叙》:“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
纸老虎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94回:“犹之世俗所称纸老虎,望之若真,未尝不可欺人于一时,决不能持于久远。”
晕头转向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巧珠奶奶听得晕头转向。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儿子居然变了,而且变得这么快!”
恶衣恶食 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走马观花 唐 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凿壁借光 晋·葛洪《西京杂记》第二卷:“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断断续续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4回:“只见水面上或一朵,或两瓣,断断续续,皆有桃花。”
照葫芦画瓢 宋·魏泰《东轩笔录》第一卷:“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
珠宫贝阙 战国楚·屈原《九歌·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
三长两短 明 罗贯中《三遂平妖传》:“万一些后再有三长两短,终不能靠着太医活命。”